图书馆
首页 | 新闻公告 | 书目检索 | 数字资源 | 读者服务 | 国开数图 | 远程访问 | 下载专区
图情资讯
书评|《诗词课:... 06/27
总书记对青年提出... 05/05
书评|《理想国.孤... 04/26
总书记的书单 04/24
国家开放大学三大... 04/24
国家开放大学启动2... 04/24
微视频:读书之美 04/23
读书之美|世界读... 04/23
友情链接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公告>>图情资讯>>正文
书评┃追忆美国太平洋铁路基建史上的中国工匠
2017-09-16 11:13  

2016年4月,机缘巧合在部门领导引荐下,我很荣幸认识了广东省侨办领导沈卫红女士。她温文尔雅,言谈举止间流露出对粤侨文化研究事业的挚爱。沈老师出生于江浙鱼米之乡,就读于中山大学,博士毕业后在广东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工作至今,一直致力于服务粤侨社会,对于她的这份情怀和执着的追求我更是钦佩不已。沈老师一直关注侨务理论、华侨史、华侨文化和侨乡文化、侨乡发展模式等领域的研究,出版了学术著作《侨乡模式与中国道路》,发表过《邓小平的“独特机遇论”与侨乡社会的现代化模式》等多篇学术论文。


  初次约谈书稿,沈老师拿着初拟的草稿,简述了自己的写作缘由、构思思路、书稿结构框架。过去一年,她亲历美国,重走太平洋铁路,做了大量田野实地考察工作,并拍回大批珍贵文献资料和实景实地照片。更有意思的是,她构思新颖,视角独特,特意将田野考察时拍摄的照片资料和档案馆、博物馆藏的历史档案图片资料,进行了同视角、同时段、同空间的形象对比呈现。单反所摄照片极具现代感的高清效果和斑驳陆离的灰黄老照片的视觉对比冲击,瞬间带我们走进了美国华人150年的时光隧道,去寻找中国铁路匠人的美国记忆。


  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淘金时代,置身于那个沧桑历史的空间,亲眼目睹了当时发生的一切,进行了一场有意义的时空对话。19世纪60年代,美国进入铁路时代。广东地区由此掀起一股铁路移民潮,到19世纪70年代,美国华人人口超过6万人,均来自广东。1万多名广东农民以主力劳工身份参与修建了北美第一条跨州铁路,仅用6年时间就完成了美国人做了40年的梦想,美国也因这条铁路而成为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世界大国。由于这条铁路建设工程超出当时技术条件,所以被誉为工业世界的七大奇迹之一。


  作者还讲述了之所以取书名为《金钉》的缘由:1869年5月10日,中央太平洋铁路和联合太平洋铁路在犹他州的普罗蒙特雷地区合拢,由华工代表打下最后一颗金色道钉,第一次彰显了淘金时代华工漂洋过海讨生活的价值意义,那是令几万海外华工扬眉吐气的时刻。我们当时下意识地感觉到这是一部极具史料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书稿,能够弘扬粤侨精神,对促进当下中美文化交流也将有所裨益,于是和作者当下敲定合作出版的具体条件及出版计划。


  拿到稿件之后,我们立马着手开展编审校和送审立项工作,通篇把握书稿内容,厘定出版体例,相应调整原稿的内容结构。由此我们详细地了解了书稿内容,作者通过回溯华工铸造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历史,图文并茂地勾勒出19世纪以来大规模中国人的“金山”之路始于广东,描绘了早期广东人移民美洲的艰辛创业史。书稿内文结构上大致包括四个部分:序言;第一部金山梦(淘金热;铁路潮;排华运动);第二部一路向东(萨克拉门托;奥本;合恩角;达奇弗兰特;唐纳峰;特拉基;弗吉尼亚城;温尼马卡;普罗蒙特雷);第三部金山之路(开路先锋;广东埠;舌尖上的炼金术;寻根)。整个出版过程历时数月,编校过程中的几件小事,既让我学到了侨史领域的专业知识,也深刻体会到作者的钻研精神和求实态度,更让我们坚定了此书出版的价值和意义。


  编校过程中,我们发现书稿中存在大量的英文译名标准不甚统一,如大量地名、政府、协会、机构名、法律、人物、部落、报刊书籍、铁路、湖泊、河流、山谷、岛屿等等。出于英译名的准确性、权威性以及出版体例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并且可以给后来的研究者以参考指引,我们和作者多次沟通,查找了大量文献,核对汉译名的英文原名,并制作了十几页中英文名称对照表。作者精益求精、实事求是、执着考证的精研精神,让我们钦佩不已。


  书稿内文版式和封面装帧设计过程中,作者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数次坐在排版人员办公桌前和我们共同探讨,一页页修改,一图图调整。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此书每一张图片都严格注明了来源出处,即便是田野调查过程中的现场照片,也注明了拍摄人员姓名,足见作者对知识版权和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第二部 一路向东”的章扉,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田野考察的每一个地理节点,也是中央太平洋铁路建设时期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这个形象的导览图也是本书设计的创意之处,为此,我们数次修改设计稿,以达到简洁直观形象的效果。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本书“第三部 金山之路”,作者初次交稿时此部分只有“开路先锋”“轩佛广东埠”“舌尖上的炼金术”三章,“一次等待了150年的寻根”一章还只是作者的一个构思,熊氏家族罗素回乡祭祖的素材尚未收集。作者全程陪同了罗素的回乡祭祖活动,并且夜以继日地充实文稿内容,紧跟出版进度,作者做学问脚踏实地的精神让我感动。这一章可谓全书点睛升华之笔,19世纪以来大规模中国人的“金山”之路,始于广东,早期广东人在美国的艰辛筑路史,此书前两部分已有呈现。近2万名来自遥远东方的广东农民,以1200多个鲜活的生命为代价,铸就了辉煌的美国梦。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在坚硬的花岗岩体中,钻出一条条隧道,以主力劳工身份参与修建了美国的第一条跨州铁路。在美国的黄金时代,广东人用他们羸弱的肩膀,写下了一个大写的“人”!

 

  150年后的今天,他们的子孙后代,早已在美国扎根,开枝散叶,甚至辗转世界各地,然而以罗素为代表的华工后裔回乡祭祖,意味着当年漂洋过海谋生的先辈们,他们的子孙后代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祖籍国,并没有斩断这条血脉之根,子孙们回来探亲了。按照五邑地区的习俗,敲锣打鼓燃鞭炮迎接这些“洋子孙”回国祭祖,有着隆重而严格的习俗禁忌仪式。这不仅仅是迎接,而且是重新洗礼和教导,是认祖归宗,这是震撼人心让人禁不住流泪的场景,也是东方文化精神的一个缩影。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复原了当时的祭祖活动,其情感已足以触动人心。这一章无论在内容结构上,还是精神情感上,都是一个纽带,它将漂洋过海与衣锦还乡、苦难与守望、历史与现实、中国与美国、东方与西方完美地结合起来,可见作者别具匠心的写作风格。


  寥寥数笔,难以详述作者的心路历程和本书编校出版的过程,更多精彩之处,尚需万千读者茶余饭后端起《金钉》尽情斟酌把玩,一起探讨交流,一起发掘发现。相信此书的出版,将会带你穿越150年的时光之隧,揭开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因缘。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 福建开放大学图书馆